摘要 

 

儘管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路線之爭已然隨著冷戰結束而淡化,然而,這並不代表著資本主義誠如學者Francis Fukuyama所言,獲得最終的勝利。相反地,在美國次級房貸所掀起的全球金融風暴後,資本主義的盲點,也就逐漸的浮現出來:也就是發展成本的歸屬議題。

 

在資本主義的思維下,競爭性的趨使,引致於人們希冀透過各種科技的發展,以創造特異的產品而獲取大量的利潤。然而,從「風險社會」概念的角度析之,儘管科技的創新,帶動經濟的蓬勃發展,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對人類的發展是有助益、抑或是造成傷害,顯然是無法確知的。在兩種思維的矛盾下,產生了一個根本的悖論—成本歸屬失衡議題—科技與智慧產品的利潤往往由發明者所獨佔,然而,產品本身不確定性所導致的後遺症,其成本卻往往轉嫁至政府與社會,如美國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推出,造就華爾街的繁榮奢華,然當該經濟體制瓦解後,卻由政府與人民概括承受其原有的風險成本,顯然不符合公平正義。是故,在風險社會的思維下,該如何有效針對政府、社會、以及企業等三面向,進行合理的課責分配,乃本文的研究焦點所在。

 

綜言之,本論文乃希冀從「風險社會」理論的角度,剖析資本主義下、經濟發展成本轉嫁的不公平性,以期探討出一更符合當代科技社會發展的課責機制,修正資本主義立論下的盲點。論文主要將分為四大主軸:(一)概述風險社會理論;(二)解析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成本配置謬誤;(三)彙整課責議題的相關論點;(四)探究政府、社會、企業三面向,針對經濟發展的合宜權責歸屬、與風險成本配置機制。

 

就本文的研究結果顯示:(一)當風險因子納入現代化下的經濟發展邏輯運作考量時,則經濟與科技創新發展的負向成本將導向由社會大眾來承擔,據此並可能引發政治的不信任與經濟危機,而使得原有的經濟發展邏輯乍然崩解;(二)為有效地將負向發展成本回歸風險生成者負擔,研究分析,透過以社會大眾結合民選官僚循正規立法途徑,給予企業進行「法律式課責」,應當是最為恰當的因應方案。

 

關鍵詞:資本主義、風險社會、課責、科技創新、經濟發展 

 

江欣彥,〈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成本弔詭初探—從風險社會課責觀點析之〉,2009年台灣政治學會年會暨「動盪年代中的政治學: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台灣政治學會主辦,南投,民98.1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