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國家認同」(national identity)議題一直是困擾著台灣族群融合的重要因素之一,從2000年的政黨輪替過後,每每在選舉動員的議題上,總是圍繞著國家認同的差異進行對立。當認同議題流於口號化後,便形成今日泛藍與泛綠的零和對立景象。然而,究其實質內涵而言,台灣的國家認同問題,實際上卻涵蓋了「民族情感」以及「國族認同」兩大因素;在該雙重因素的縱橫下,衍生出「統一」、「維持現狀」、「新台灣人」、「獨立」四種認同趨向。在政府期欲追求「和解共生」的此刻,能否歸納出國家認同的共通面並凝聚之,將是現階段政治發展的關鍵課題。筆者即本著上述的初衷,著手進行本研究,而研究的主軸,則鎖定於羅爾斯(John Rawls)所提出「公共理性」(public reason)的論述上。

 

 

羅爾斯認為,因著宗教、民族、地域等因素的歧異,社會上必然存在著許多相互對立的「整全性學說」(comprehensive doctrines);然則,在為求各族群和諧相處於單一社會的前提下,國家有必要彙整各整全性學說間最基礎的共識,依此作為憲政與社會規範的發展依據,藉此來侷限各族群的對立程度,如此的認知,即為公共理性的概念。鑑此,循著這樣的概念,筆者將試圖透過逐一解析四種國家認同的內涵,以尋找出其共識因子,並藉此建立相關規範的準則,以期和解共生得以真正的落實。

 

 

本論文主要將分為四大部分:(一)解析Rawls公共理性的意涵;(二)分述「統一」、「維持現狀」、「新台灣人」、「獨立」四種國家認同模式的立論基礎;(三)彙整國家認同的共識面;(四)藉由共識凝聚所衍生的相關規範制定問題。在國家正值面臨制憲與修憲議題的同時,藉由本論文的彙整研究,期盼能夠令當今對立氣氛依舊的政界,有所正面啟發與助益。

 

 

關鍵詞國家認同族群融合羅爾斯公共理性

江欣彥,〈台灣國家認同的公約數-從Rawls的公共理性解析〉,2005年台灣政治學會年會暨「台灣民主的挑戰與前景」學術研討會,台灣政治學會主辦,台北,民94.1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