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誠實的說,這部電影,根本沒看懂,觀影過程中還打了個盹...

後來上網google一下該部電影的相關資料,才知道這部電影的導演,

是2011年曾問鼎奧斯卡心靈劇作--永生樹(The Tree of Life)的泰倫斯·馬力克(Terrence Malick).

【永生樹】The Tree of Life 中文電影預告--YouTube

記得當年衝著主角布萊德彼特(Brad Pitt)與入圍奧斯卡的盛名,觀賞了永生樹這部電影,

結果與此次的"愛穹蒼"差不多,約莫看到一半就睡著了,感覺完全不是自己電影style的菜,

儘管看著諸多影評人留下了精湛的論述,但自己卻絲毫無所感,大概真的是慧根不夠吧...

(當然另一種可能,就是影評人們多是為賦新辭強說愁囉!!)

這次觀賞了同一位導演的作品之後,對於他的執導風格大致上已經能夠適應,

感覺起來也就沒有那麼樣強烈的違和感,也許下一回,可以再把"永生樹"找出來重新觀賞一次,

或許會有一番截然不同的體悟吧!! (但願如此...>.<)

  

先小評一下這部電影吧!

首先整部電影中,主角們的對白非常的少,大多數的表述方式,

都是透過演員們的肢體語言,以及如朗誦般的旁白所串連而成,光就這一點就相當特別.

 

其次,雖說整體劇情架構較為鬆散,但和"永生樹"比較起來,電影中所欲凸顯的論述重點較為清晰,

也容易引發觀影人的共鳴,讓電影呈現出一個開放式的故事格局,隨著觀影人各自的生命歷程,

為電影的內容增添著豐富的體悟,無疑的,這是個人認為愛情電影的最高境界.

我總覺得,愛情沒有公式,所以愛情電影的至高境界,不是去告訴影迷們一個愛情故事,

而是能夠藉由虛構的故事本身,去誘發個人愛情歷練的反射,讓個人在看著電影的同時,

想到的,卻是自己曾經的親身體驗,那才是最頂尖的劇作吧!

以這部電影來看,某種程度上達到了這樣的效果,可說是相當的難得.

 

最後,電影本身在藝術攝影上,著實下了不少的功夫,

各個場景,乃至於主角間們的情慾互動,都拍攝得相當唯美,簡直可以說是一部藝術品,

加上找來了"班艾佛列克"(Ben Affleck),烏克蘭名模"歐嘉·柯瑞蘭寇"(Olga Kurylenko),

以及甜姐兒"瑞秋·麥亞當斯"(Rachel McAdams),都讓整部電影的觀賞性大幅提升,

也許,如果不是抱持著一種放鬆心情的態度觀影的話,會有著讚嘆的評價也說不定.

 

當然,不論是"永生樹"或"愛穹蒼",都引來了不少負面的評價,

對此,個人覺得,多多少少是受到一般電影節奏與鋪陳模式的習以為常所導致.

通常進電影院,習慣性的會啟動腦袋的休眠模式,捧著爆米花,喝口可樂,

準備接受電影劇情所給予的醍醐灌頂,希冀在電影結束之後,

心下能夠留住一個精彩的故事可茲分享.

然而,以"愛穹蒼"一片來看,情況恰恰相反:

電影所期待的,是透過簡明扼要的橋段畫面,去喚醒自己對於諸如愛情與信仰的見解,

去思索當個人在面對相仿的情境時,會有著怎麼樣的態度去面對...

換言之,電影本身甚麼都沒說,也幾乎談不上有任何結構性的故事可言,

因為,電影的結構,存在於觀影後的每個人心中,不一而足,從來就沒有唯一解.

類似的開放式劇情電影,大家的接受度各有不同,有人覺得是創意,是種電影藝術,

但批評的人,則會認為將結局的詮釋權交給觀眾來定奪,顯見得導演與編劇的不負責任,

至於您怎麼看,相信在觀影後自然會有定見!

  

至於在劇情方面,其實我也是在電影觀賞過後,查詢了相關電影網站才得以一窺故事的全貌,

但總覺得那或也只是各篇文章作者的自我詮釋而已,在此見扼要簡略的敘述一下.

大致上來說,這部電影主要可以分為兩大主軸,一個關於愛情,一個則是論及信仰的議題:

1.首先,在愛情方面,敘述尼爾在歐洲旅行時,邂逅了美麗的單親媽媽瑪麗娜,兩人很快的便墜入愛河,

瑪麗娜並在尼爾的邀請下,帶著女兒一同去美國生活.可惜的是,尼爾心中始中有著初戀情人珍的影子,

於是一直到瑪麗娜簽證到期的時刻,都沒能夠給予結婚的承諾,讓她傷心的離開美國.

瑪麗娜離開之後,尼爾沒多就便和珍重新燃起愛火,

但過程中又不時的想起了和瑪麗娜的甜蜜過往,

結果只能再次辜負珍,而選擇和瑪麗娜結為連理.

不過呢,兩人婚後並非一帆風順,他們同樣歷經了夫妻從甜蜜到陌離的命定,

讓彼此的愛情始終得在未知的汪洋中載浮載沉,不知何時是個盡頭...

2.其次,電影中另外帶出了一條線,一位神父在一座核電廠毒物外洩的小鎮中,

接受著許多因輻射病變貧民的告解,一次次何其既悲慘又哀怨的告解,

讓神父開始不由得的去質疑著一個信仰上的根本疑義:

究竟上帝是否存在?

倘若存在的話,則當祂面對著子民如此慘烈的窘況時,又為何不曾現身拯救世人呢?

不是說上帝替您死嗎?神蹟何在?難道一切都只是說大話而已嗎?

以上兩個主要的命題,即為本部電影的根本立論所在,

而自己的觀後感,基本上也是從這兩個面向出發的...

 

感想一:愛情因愛而美,非因美而愛--愛是種興起的情緒,也是一種無可推卸的責任:

在電影當中,不時的藉由告解的模式,來試圖告訴我們一些關於人生的哲理;

當瑪麗娜面對著尼爾對於愛情的躊躇不定時,神父給予的啟示:

"認為愛情是一種責任,人們之所以害怕選擇,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勇於負責的念頭..."

我覺得這句箴言說得對極了,在三個人的世界中,當我們必須面臨著擇一的選擇時,

往往被歌頌的,是心之所向的愛情,認為當下的感覺在哪,就該勇敢順從著自己的感覺前進,

至於選擇的過程中所可能面臨的各種不負責任的責難,通常也都會被埋沒在真愛追尋的誆言之下,

總認為只有選擇自己當下的真愛,才是對三個人都最適的結局.

 

然而,真是如此嗎?真以為如此作為是最佳的麼?那多半只是自我麻痺式的說詞罷了吧!

為了免於責難,免於揹上負心的枷鎖,人人往往希冀透過"戀愛自由"的謊言來自我欺騙.

就愛的真諦來說,隨心所欲的愛,並不是真正愛的全部,

因為那樣的愛,往往只是讓自己愛上了對方某部分的美好,而無法包容著她的全部,

一朝看清了彼此的真貌,是否又可以藉由相同的"自由戀愛"理由,來合理化自己見異思遷的罪惡呢?

換言之,愛的本質,在於"因愛而美",當您愛著對方時,不論過程中有著甚麼樣的缺陷,

基本上都無礙於愛情的穩固基礎,因為只要有愛,就有包容,而唯有包容,才能將一切幻化至真善美的仙境.

從這樣的論述來看,在愛情的世界當中,該被頌揚的,絕對不是訴求順心而為的感官愛情,

而是始終堅守著愛情誓約的彼此,那堅定不移的負責態度,

因為只有對愛守則,才能夠在其中見證最璀璨的愛戀...

  

感想二:上帝何在?籠統的說,大概就是存在心中吧!

這部戲某種程度,帶有著相當強烈的宗教意涵,動不動就訴諸於告解的宗教儀式,

實在很容易的會讓人跟宗教的"置入性行銷"聯想在一起.

但對於這樣的電影素材,基本上自己還是給予著肯定的觀感,

因為電影不單單是頌揚著宗教的各種真善美教義,

同時還自我質疑著所謂的"上帝"是否存在的事實.

如此懂得檢討自己教義的態度,基本上還是值得讓人欽佩的.

誠如電影中所透露出來的質疑,當自己看到許多為富不仁的富商,

極盡醜陋的黑心商業模式,詐取不法利益的當下,也不時的經常質疑著:

如果這世界上真有神的話,為何庇佑的總是那些被認為是壞人的一群,

又許多社會認知下的善心人士,卻得庸庸碌碌的貧瘠一生呢?

倘若截因只在於富人的捐獻較多,故得到了較多的福蔭,

如此一來,不就證明了所謂的神明,只不過是一種交易,

一種販賣幸福的商業行為而已,哪來的神聖性可言呢?

對此疑惑,以這部電影的觀點來進行解答,

也許就是總括一句:"神在心中":

神不一定得具象的出現在世人面前,祂也從來不是甚麼主持社會正義的使者,

更況正義本身就沒有著絕對的判準,自然不會是神所關注的焦點所在.

相反的,神存在的目的,在於給予凡夫俗子們一份心靈上的安靜,

讓您在面對各種傷痛與困難,乃至於必須面臨著死亡威脅時,

自己皆能夠游刃有餘的坦然面對,那便是神愛世人的最佳表徵了.

換言之,只要信仰宗教的教徒們,能夠在死亡的瞬間是寧靜的,

那也就是神存在的最好例證了.

至於種種的社會不公,期待著透過信仰能夠畢其功於一役,那也實在是對神明太過苛求了,

畢竟,"讓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

由俗世人們所建構下的各種社會待解議題,終究還是得回歸最現實的政治操作尋求解決,

就上帝的能耐而言,能夠讓個人直臻祥和寧靜,遠離喧囂,來到極樂的清涼地,就是最大的福祉了!

 

綜言之,這部電影頗是耐人尋味,

若想要藉由看電影達到娛樂效果的朋友們,可能會因此敗興而歸,

但對於廣大的文青朋友們而言,偶而來點愛情文藝的小清新元素,

相信對於人生的見解,會更加的不同吧!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