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總舖師》官方正式預告HD--YouTube

隨著台灣電影產業近年來的復甦,國片的表現,也經常的成為了國人們矚目的焦點.

個人覺得,在特效與場面上,我們無法做到與好萊塢相同的效果與規模,

而似乎也沒有必要競相宛如軍備競賽的在營造絢爛的場景與驚人的感官刺激上,

相反的,回過頭來好好的發掘一下台灣一些特殊的風土人情,

將之作為一個核心的發揮題材,往往也能夠達到意想不到的正向迴響.

原因很簡單:歐美大成本製作的電影,征服的是我們的視覺感官,

往往讓我們讚嘆著原來電影可以做得如此華麗,

但那往往只是一種表向,我覺得電影不該只有這樣而已...

一部真正能夠演到影迷心坎裡的電影,訴求的則是一種來自於對大眾共同經驗的呼喚,

讓看過的人都不禁想起了過去曾經歷過的往昔歲月,

宛若駕著時光機帶我們重新回到了過去,那樣的心靈觸發,才真的是更為不凡的境界!

  

電影"總舖師"即是將台灣頗為獨特的"辦桌"文化素材,原原本本的搬到了大螢幕上,

將大眾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所謂"流水席"成功的復刻在電影劇情當中,

無疑的,相信在觀賞著這部片的同時,大家津津樂道的,或許不是故事中小人物的勵志故事,

而是自我吃過街邊宴席的侃侃經驗之談,那樣的記意喚醒,超越著電影的視界,

也讓電影本身的感染力更加的強大,也無怪乎這部電影的總票房可以達到3億元,

可以說是小兵立大功的典範...

 

電影的劇情其實很簡單,可說是平實無華:

相傳台灣有三位傳奇的總舖師:憨人師(人),鬼頭師(鬼),蒼蠅師(神),但隨著辦桌文化的式微,

憨人師跑到了地下道為遊民們料理三餐,鬼頭師入獄,而蒼蠅師則英年早逝...

故事就從蒼蠅師的女兒詹小婉(夏于喬 飾)說起,她為了躲避債務,跑路回到了台南老家,無奈債主循線找上門,

他們只好以拿到了辦桌比賽冠軍的獎金作為抵債的要求,參加了全國辦桌大賽.

小婉雖然是廚師之後,但他根本不喜歡做菜,後來是在邂逅了料理醫師葉如海(楊祐寧 飾),

巧遇傳奇的憨人師(吳念真 飾),以及父親蒼蠅師所遺留下的手路菜筆記,終於一路殺進了決賽.

最終雖然不敵由鬼頭師所帶領的烹飪團隊,但在比賽的過程中,

卻讓小婉了解了辦桌文化真正的意涵,並不在於菜色本身,

而是一種凝聚鄉里百姓的向心力,一分屬於台灣人特有酷愛熱鬧的人情味...

 

其實,關於美食與做菜的劇集早已不是甚麼新的創意,

相信如果有看過港劇"美味情緣","美味天王",以及周星馳的經典電影"食神"的朋友,

一定會覺得總舖師中的許多橋段與期欲論述的意涵,大多似曾相識,

諸如食物可以傳遞感情等等的觀點,早在"美味情緣"中已有完整的詮釋,

尤其是最終決賽評審們評鑑每道佳餚時所運用的誇飾性手法,

根本就和食神中的"薛家燕"品嚐黯然消魂飯的那一段,幾乎是如出一轍,

所以說,這一部分倒是讓人感到沒有甚麼太大的驚艷感.

  

我覺得,這部電影的亮點,大致上則表現在以下的兩個意象上:

一.食物,喚醒了我們往昔記憶中的美好:

在電影中,美食協會的理事長因為吃了膨風嫂(林美秀 飾)的一碗炒米粉,

讓他想起了過去心儀對象炒的那一碗愛心米粉,越吃越覺得甜蜜,因此才推薦他們參加比賽.

又或葉如海最終決賽所端出的番茄炒蛋,儘管平凡,但卻表達了對母親滿滿的思念,

那無疑的是他這一生中自認為是最美味的菜式了...

這種"記憶中的美食"的刻劃,不但相當精準,也頗讓影迷們心有同感,

在每個人的心目中,總會有個這樣的美食,是會讓人觸動心靈深處的美妙滋味:

就像爸爸很喜歡吃一種類似大麵羹的羹湯,據說那是曾祖父過去在市場賣小吃的時候,

最拿手的一道菜,雖然當時的配搭已不可考,現在吃的也不一定和過去相仿,

但每每煮出這道菜的時候,爸爸還是會邊吃邊回憶著當初和曾祖父之間的祖孫情...

換言之,對每個人而言,吃進了甚麼並不重要,菜色本身儼然成為一種符號,

一種觸發著我們回溯尋找著記憶中那道佳餚的關鍵字詞,

當我們能夠再次品嚐相仿菜色的同時,過去種種曾有過的美好時光,也將能夠一幕幕的回到眼簾.

 

二.完整詮釋了辦桌文化的精髓:

誠如先前所說的,這部電影所欲表達的很多觀念,其實在先前的許多美食劇集中,大多有更為完整的論述,

但唯一不同的是,電影將台灣所特有的"辦桌文化"意涵,藉由憨人師的一幅壁畫,以及最終的比賽過程,

原原本本的告訴大家,讓台灣人能夠將這樣頗具有文化價值的傳統,繼續的傳承下去.

憨人師認為,最原始的總舖師,只需要帶著做菜的工具即可,根本不需要自己備料,

食材都是到了當地之後,憑藉著鄰里鄉親們所提供的材料,即席發揮烹煮即可.

(如最終比賽過程中,原本小婉需要的是菱角,但因著並非產季的緣故,最終友人只拿到了大白菜,

在比賽中便以大白菜做為配搭入菜,強調了辦桌的食材變通彈性是很大的,有甚麼就可以煮甚麼...)

換言之,辦桌文化的主角,並不是總舖師,而是所有參與酒席的大眾們,因著他們熱情的參與,

才能夠有豐富的食材做為後盾,讓宴席的菜色更加的精彩,

而總舖師呢...其實只是扮演著穿針引線的角色,

串起著陌生相里之間的情感,熱絡了彼此逐漸若離的人情味...

佳餚只是個引子,目的是在凝聚著街頭巷尾間對於彼此的向心力.

所以,電影最終沒讓詹小婉獲得冠軍,我覺得反而讓這部電影更顯經典,而不落入灑狗血般的勵志,

沒有著冠軍的加持,更加的凸顯出辦桌的目的根本不在菜色本身,更不會是在輸贏的表象上,

只要與會的人士吃得開心,只要能夠喚起大家對舊時光美好的懷念,那就是最大的成功了.

  

當然,我覺得這部電影比較可惜的,是對於"鬼頭師"這個角色的刻畫上,

出場的時候很有氣勢,灰暗的角色設定也迥異於一般廚師的風格,

原本期待著他可以在電影中有著更大的發揮,無奈最終流於近似於跑龍套的角色,

幾道精雕細琢菜色,也幾乎都是一語帶過,沒起到太大的衝擊與激盪,實在太糟蹋了.

對於鬼頭師,他的菜色可以說是華麗到一個極致,性質上有點像是法式料理般的講究,

但這顯然是和台灣的辦桌料理格格不入的,辦桌強調的是數量化的大眾料理,

完全無需過於強調菜式本身有著甚麼樣的驚艷感,重點在於大家可以大碗吃著佳餚,

如此做菜想法上的衝突,即是最好的一個闡述點,不是麼?

古早「菜尾湯」熬煮24小時不關火--YouTube

最後阿...聊一聊電影中最後的辦桌精髓"菜尾湯"吧!

古早味的菜尾湯,即是將大家在宴席過後所剩下的佳餚,全部收集起來,而後做成了羹湯類的菜式,

由於辦桌料理的菜色不一,因此每每都能夠在湯中發現一些意想不到的食材,

這也成為了享用菜尾湯時的一種偶然期待.

隨著時代的變遷,最早的菜尾湯已不復見,現在所見到的菜尾湯,大多是沿襲著古早的精神,

將家中現有的一些剩菜,或當季的一些食材,通通熬煮成湯之而成.

記得自己乍聽到"菜尾湯"這道菜色的時候,

想法也是和電影中的評審們一樣,覺得那個好像是豬在吃的廚餘(ㄆㄨㄣ),

但根據酷愛這道美食料理的爸爸描述,那菜尾湯就好像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當中,

北丐洪七公最喜歡吃的天下第一佳餚"鴛鴦五珍燴"一般,滋味久久令人難以忘懷.

("鴛鴦五珍燴"即是將皇宮中的許多菜式混合起來,有著令人意想不到的滋味...)

儘管如此,自己始終還是沒膽品嚐就是了...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