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消費者只會撿便宜,我不認為食品安全會有太大的進步---YouTube

統一集團總經理羅智先,在股東會外接受採訪當中,

認為若消費者只懂得撿便宜,則台灣的食品安全很難有進步的空間...

首先,我覺得這樣的說法很可笑,

彷彿將食品安全的原罪,歸咎給了消費者的比價心態,

認為此舉引致廠商進行削價競爭,不得已才使用了廉價的化學原料.

看起來好像有那麼幾分道理,但當我們再仔細的想一想:

就算消費者普遍存在著買便宜貨的心態好了,

難道對於食品廠商而言,他們對於食品的態度,

其安全性就可以和價格合理化的呈現正比關係嗎?

(意為價格越高,則安全性就越高...)

很清楚的,食品的安全,是不容妥協的,

情況只有"安全"與"不安全"兩種選項,

除了安全的食品之外,其餘各種程度的不安全食品,

基本上差別都只是慢性自殺的時間差罷了.

因此,廠商為了迎合消費者的廉價需求,

就貿然的用有毒物質壓低成本,基本上就是一種黑心,

而無法合理化是因著廉價的籲求而來.

 

 

因為,倘若消費者所希望的價格,廠商做不出來,

那索性就不該推出該項產品,

則當消費者在市場找不到該產品,對其需求日趨孔急的情況下,

自然的,他們就自然會提高希冀購買的預期價格.

相反的,當廠商在無法達成消費者預期價格的前提下,

若選擇貿然的用黑心商品上市,藉以符合低價需求,

才是真正開啟各家廠商競相以黑心商品搶市的元凶所在.

似乎羅總經理在生產者與消費者的主被動性上,有點本末倒置了吧!

 

很清楚的,就最近的這一波食品安全事件來看,

羅總經理的說法就更站不站腳了,

因為,這次所被披露出來的產品,不論是過期重標,或有著毒澱粉疑慮者,

很多並不是同樣商品當中的廉價者,許多甚至還是知名的品牌上榜,

那這又該如何解釋呢?

顯然的,在資訊不對等的情況下,

這是典型貝克論述下的風險社會樣態,

消費者永遠只會是處於被動的接受者一方,

又怎麼可能因著搶買便宜貨的心態,

而導致了食品安全出現漏洞的結果呢?

過去,大家還能夠用價格機制來控管產品的品質,

呈現出來的,還是一個有序的挑選機制.

但如今,不論高價或低廉的食品,一律都出現同樣的毒物反應,

當價格無法再是篩選食品的標準,

當廠商不再是以食品安全為優先,

則食品該怎麼選才安全,看來也只有自求多福了...

  

總歸還是一句話,若真要無毒養生的飲食,

則要吃進去的,是"食物",而不是"食品",

兩者間的差別在於:

食物首重的是新鮮,

而食品所遵循的,則是資本主義下的銷售法則.

(鮮度轉化為賞味期...

當某些食材在一般保存下僅能有數天的鮮度時,

食品卻往往有著數月的賞味期,

其間的差異,大概明眼人都能知曉了吧!!)


冰淇淋摻乳化劑保黏性 熱天不易融---YouTube

(這兩天又看到這則新聞,想不到超商的冰品,居然可以維持兩小時不化,

據說是加入了許多乳化劑與黏稠劑所致,吃多了恐怕又會傷肝傷腎,

真佩服台灣還真是人人都是無敵鐵金肝,

更不意外台灣的洗腎病患是全球第一了,

因為...其來有自...)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