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視新聞》12年國教排富門檻 確定148萬元---YouTube

12年國教政策轉彎 家長罵翻天-民視新聞---YouTube

這幾天十二年國教改革的問題,每天都會浮上新聞版面,

主要的爭議點,在於排富與否,以及特色招生比例的問題.

就排富與否方面,一如馬政府一貫的見風轉舵施政風格,

近兩個星期已經修改了4次之多,最後確定仍以高職不排富,高中排富,

排富標準以家戶年所得148萬為界線.

而就所謂特色招生比例的問題,

為了同時保留明星高中與實踐12年國教的理由,

搞了這個"特色招生"的名目,讓明星高中能夠繼續按成績優劣來招募學生,

同時,也為了實踐普羅教育的承諾,硬是要求明星高中必須釋出一定的名額,

以"行政區"為單位,讓超額申請的學子進行各種比序.

我想,這樣奇奇怪怪,希冀多方討好的教育政策,大概也只有台灣才想得出來.

  

就上述兩項教改政策來說,按個人的猜想,

政府的底心下都包含著特定的既定立場與成見--

不論從財力面與成績面來看,始終都還是脫離不了菁英主義的色彩:

1.高中排富,高職不排富的政策:

其實這意味著政府認知下的兩件事實:

其一,或許有人認為,這無異是叫經濟能力比較差的學生去念高職,是一種歧視,

但試想:政府不會那麼笨,怎麼可能制定出明知會讓大眾詬病的政策呢?

所以,我猜想,政府應該認為唸高職的,普遍正是家庭收入沒那麼理想的族群,

故給他們全面免學費,變相的也是在幫助經濟相對弱勢的一種表現.

(誰知到最後,還是被用歧視為由,批得狗血淋頭...)

其二,承上,基於這樣的認知,馬總統也曾公開表示:

希望大家去念高職,可以有一技之長...

間接的告訴大家:如果家庭經濟狀況不佳,

建議去念高職,不但免學費,而且畢業就可以有工作的能力.

這是一種對經濟弱勢的一種成見,也許是事實,但也可能有所偏差...

2.特色招生的政策:

最初,大家認知的12年國教,應該和9年國教一般,

力求常態化,社區化應該是首要的重點.

然而,在各大明星高中的反彈之下,

衍生出所謂特色招生,超額比序的策略,

這一切為的是甚麼,當然就是保留這些明星學校的競爭力,

以求繼續菁英主義的培育與進行,動機可說是昭然若揭.

 

從以上的改革動機來看,其實歷年的教改改來改去,

終究還是脫離不了以考試成績為主(智育)的入學模式.

諸如特色招生,超額比序項目,

最終不也都是以成績作為根據的模式麼?

也許從過去到現在,都有人在批評單純以考試成績入學的方式,

認為那是一種所謂的填鴨教育,應該更為廣泛的多元發展才對.

但自己卻以為,甚麼樣的教育目的,都沒有對與錯的問題,

重點在於:目的和手段之間,必須要能夠緊密的契合,才有實質意義.

很清楚的,其實現今的教育政策,還是立基在智育掛帥的情況下,

那麼,最簡單的,就像過去聯考制度一般,來個大會考不就好了?

為何需要搞那麼多看似五育並重的花招,

而最後的入學依據,還是立基在智育之上呢?

正因著這樣名不符實的改革,

才會衍生出那麼多林林總總的問題,

徒增了數不盡的抱怨之聲...

  

誠如Michael Sandel在<<正義:一場思辯之旅>>,

談到大學的美德一篇當中所說的:

要討論甚麼樣的入學方式最合乎正義,

首先必須要確定學校成立的目的是甚麼?

在歐美的各級教育當中,有許多學校,

其創立的目的,是超越在單純教學之上的,

更多的,可能是社會道德的理由...

法高中畢業會考 首科考哲學 1

(圖片內容摘錄自中央通訊社新聞)

就像上圖中所報導的新聞,

在法國教育認為高中生必須具備獨立的思辨能力前提下,

法國高中生的畢業會考,不論是文組或理組,

首先第一科要考的,是"社會哲學",很難想像吧!

在我們認為唸這些老古板的哲學是毫無經濟價值的思維下,

身為八大工業國的法國,卻還是這麼重視的將其視為必考的科目之一.

顯然的,哲學對於法國的教育而言,或許是無可脫離的,

也間接的顯現出他們教育目的之道德意義.

有著這樣自外於智育的其他教育目的與背景,其實才有資格談所謂的多元入學.

 

相反的,同樣的一套多元入學,在訴求道德價值的面向上,

台灣呈現的是甚麼樣的樣態呢?


20130617 中天『學生漏夜搶當醫院志工 推甄能加分?』---YouTube

台灣的教育體制,經過幾年來的實踐經驗,

將抽象的道德層面表現,具體落實在是否擔任過志工一項,

也因此使得志工名額超搶手,每每出現僧多粥少,還往往需要靠關係請託的情況,

學子想要的,當然不是甚麼服務人群的經驗,而只是做為推甄入學的加分手段而已.

(從排隊人潮中,大多是家長與專業排隊人力來看,

大概就可以知道學子們對此的熱忱有多少了吧!)

換言之,在台灣既有教育氛圍並不存在道德價值的前提下,

希冀以此來實踐多元入學的本意,

最終只是將道德行為商品化

(就像當志工還得花錢找人排隊,又或靠關係請託),

而沒有任何的實質價值產生,流於形式,毫無意義.

  

總的說來,教育政策的改革理路,

該來自於國家對於教育本身所抱持的目的與態度,

唯有目的釐清了,才有明確的政策可行.

台灣今日的教改之所以屢屢失敗,

在於大家總是不敢明白的去面對:我們只是重視智育成績的事實,

總是希望用各式各樣花俏的入學手段,

來告訴大家,來自我安慰著,

以為這樣就能夠掩蓋著智育至上的底心思維.

但事實證明了,改來改去,改不了的,終究還是考試入學的老路.

從過去考一次,改成現在考兩次,三次,甚至還要加考口試,

這又何必?何苦呢?

為的,不就只是要營造出台灣多元教育的假象而已麼?

教育的目的,沒有對錯,要的,只是一個明確,

既然台灣教育始終還是以智育和考試成績為重,

那不妨就直白點的說:大家就聯考定生死,不是更快意些麼?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