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看了"初戀那件小事"之後,

其中的感動至今仍未停歇,

也讓我對於電影的深度,

有了更精湛的體悟.


當然,電影賣座的方式是多元化的,

沒有既定的公式,

自然也就沒有孰優孰劣的問題,

在票房為王的立基下,

能夠帶來票房的自然就是好電影.

畢竟曲高和寡的藝術是沒有任何公眾價值的.

然而,在同樣賣座的電影當中,

我們依舊可以從微觀的角度來看待賣座的關鍵因素,

藉此析解出電影之間的刻劃深度,

個人咸以為:

當電影的刻劃越是能夠進入微觀的人心,

則顯現出該電影越是成功,

亦得以足見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

 

 
就微觀的角度而言,我認知下的電影類別有三:


1.追求感官的刺激:

這類型的電影我想無需贅述,每每一到長假來臨,

總是有所謂的大型賀歲片,

那種好萊塢式的大成本與大製作,

訴求甚麼3D等最新科技即屬之,

(當然直接訴求人類恐懼的恐怖驚悚片也屬此類),

這類型的片子,看完之後的感想往往是:

聲光效果太棒了....科技真厲害....諸如此類的讚美聲,

並同時往往會附上一句:內容普普,反正重點在視覺享受.

換言之,此類型的電影給人的感動在於感官,而無法深入人心,

往往看過之後也少有共鳴,

這或許是最容易受到大眾青睞的電影類型,

但就其電影文化深度而言,卻是最為薄弱的

(也無怪乎諸如黑暗騎士全面啟動等兼具聲光與深度的大片,

會如此受人激賞,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畢竟有劇情深度的大片,才是影迷所最為期待的....)


2.在地化訴求的素材:

記得有一天在附近的公園恰好舉辦蚊子電影院的活動,

播放的是"父後七日",那天剛好經過那裡,

只聽到電影中不時的幹譙聲,現實中或感到不雅,

但這卻是對於台灣在地生活的真實寫照.

的確,從海角七號的成功,到艋舺,再到近來的父後七日,

它所訴求的重點,明顯的在於希冀喚起在地人的生活記憶,

藉由真實話語的描繪,吸引著擁有相同記憶的彼此融入其中,

進而達成其賣座的目的.

這樣的電影每個國家皆有,

就像先前同樣在香港獲得一致好評的"歲月神偷"一般,

也是一種對往日情懷的緬懷與刻劃的操作,

就電影文化而論,顯然較感官上的刺激更勝一籌,

但它所訴求的乃在於對親情與鄉土的社群情感喚醒,

而尚未觸及人的情感自身.

 

 
3.誘發潛意識中的感動:

就個人的觀點而言,

真正能夠被稱之為好電影的,

就是能夠觸發自我的同理心,

以及重新想起潛意識中曾有過的記憶,

才是一個電影文化的真實呈現.

當然,這種類型的電影也是各國皆有,

只不過被重視的程度不一,

就美國而言,最讓我印象深刻的,

是"一路上有你"(Simon Birch),

它是敘說著一個侏儒小男孩,從小因著身材到處遭人排擠,

但他一直相信他之所以成為侏儒,必定是上帝的旨意,

是上帝要他來人世間做些甚麼,

最終,在一次校車沉入湖中的意外,

只有他能夠鑽進校車內救人,救了人,但自己卻犧牲了,

但他也因此達成了今生來到世間的任務了,了無遺憾.

這部片讓我感動了好久好久....

而就國內而言,魯冰花則始終是我的不二選擇,

那還真是看一次哭一次..

尤其是古阿明說的那句:

"有錢人的小孩,好像甚麼都比較會",

更是我永遠堅持左派改革的唯一理由,

再也沒有比這個更為深刻的警世語了.

又近期泰國的"初戀那件小事",

再次讓我重拾往日的回憶,那種既酸又甜的滋味...

換言之,真正高明的電影文化即在於此,

存乎於人的感動效應,

絕對要比人為製造出來的聲光效果要深遠許多,

這就好比傳統小吃與3C產品一般,

兩者可能帶給人們相當等值的享受效用,

但真正讓人吃得感動的小吃,可是代代相傳,歷久而彌新,

因為它真正將美食的滋味傳遞到人的心坎裡,

讓滋味可以一直存在人們的記憶當中.

相反的,3C產品訴求的是創新與炫麗,

當時很夯的玩意,過沒半年拿出來就嫌落伍了,

就像兩年前的小筆電熱潮,現在有了更新的平板電腦問世,

誰還在乎甚麼小筆電.....

 

所以說,對於文化而言,甚麼樣的構思才是更具雋永價值的,

實在值得電影從業人員好好的三思三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