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決定在就學貸款項目上增列「生活費」一項,
希冀讓學子們能夠在唸書的歲月中無後顧之憂,
看似美意的背後,實則隱藏著相當的隱憂。

就個人所瞭解,身邊認識的朋友們在畢業之後,
幾乎都揹了幾十萬的就學貸款;然而,在近來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
政府一再的延後繳交助學貸款的期限,儘管這是非常時期的必然手段,
但也儼然是一種粉飾太平的鴕鳥心態,
畢竟,學貸呆帳的問題有一天終將到來。
而今又將增列生活費一項,恐將使得該項缺口更形擴大。

至於為何會引致今日的學貸危機呢?就個人觀點而言,約莫有幾項理由:

 
1.學貸因著零利率的誘因,其實許多繳得起學費的家庭,亦選擇申請助學貸款;
但在貸款的同時,卻沒有相應的將這些學費先行儲存下來,結果當初應該繳
交的學費恐因著投資失利或其他消費因素而花費殆盡,形成將來的缺口。

2.學貸的目的,原是在於希望學生畢業進入職場之後,有了穩定的工作,便能夠
逐月的攤還。然而,一來當下經濟風暴的因素,失業率大增,使得新鮮人無法
進入職場;再則廣設學校的後果,促使得大學教育無法與產業界結合,因而造
成大學生繳交了學費,卻無法獲得職場所需要的相應能力。

對此問題,參照個人所知的外國政策,根本的改革趨向有二:

1.資本主義模式:以美國為例,就個人所知,美國對於就學貸款的標準,並不是
以家庭總收入做為基準門檻,而視依照學生所就讀的學校與科系來做為分野。
換言之,若學生就讀的是排名較為前面的學校,或經濟價值越高的科系,則所
能夠貸到的額度越高;相反的,程度較差的學生恐將無法申請到需要的款項。
此種作法的優點在於:學生較不會出現畢業後繳不起貸款的窘況,畢竟貸款
額度係根據個人將來職場能力而定。但缺點自然便在於菁英主義將更形猖獗。

2.社會主義模式:傾向於左派的模式,講求的自然是公平性,故如台灣這般以
家戶所得作為基準的居多數;誠如現階段台灣的模式,優點自然在於貸款的
門檻低,幾乎所有需要貸款的學生皆能夠如願。但缺點則形成呆帳的可能性
極高,政府必須隨時要有概括承受的準備,否則後果便是大量的莘莘學子面
臨信用破產的危機。是故政府需要想想:是否有這樣的財力囊括之呢?

綜言之,政府的首要之務,並不是一直增列項目以減輕學子在就學期間的負擔,
相對的,其應該先行務實的思考:到底今日所開辦的就學貸款,
是屬於純然個人與銀行間的單純借貸關係呢?
還是屬於由政府主導的社會福利與社會救助的範疇呢?
兩者的差異,便在於政府是否有正當性在學貸風暴爆發後進行干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