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突尼西亞爆發民眾示威抗議之後,
接著是北非大國埃及的政變,
被譽為是最後法老王的穆巴拉克下台,
近來這股浪潮又蔓延到了利比亞,
強人格達費正面臨四面楚歌的窘況
(格達費還真強,記得小時候玩過一個核戰的電玩遊戲,
當時美國總統還是雷根的年代,利比亞就已經是格達費當政了,
想想總統都不知道當了幾年了......)
如今又吹到了中國,一股被稱為"茉莉花革命"的運動正悄悄展開中,
今年又看到新聞,就連最極權的北韓,也開始有零星的示威抗議進行中...

 
由於這波針對威權國家的民眾示威抗議,
據說最初的發起人是一個在Google上班的工程師,
其透過Facebook作為媒介所發起的一連串運動,
此舉讓研究所謂"網路政治"的那些學者們大為振奮,
一方面認為這就是網路政治的力量,
另一方面當然是又有題材可以發揮與產出了....
(說到這學術界...唉)

對此,我並不是這麼認為的,
網路,充其量只是一種工具,
它就像是其他足以監督社會運作的媒介一般,
提供著人民發聲的一個管道,
換言之,縱使在未來的網路時代,
網路本身也不足以成為政治的主體,
而是建構政治論壇的一個附屬工具而已,
這一次示威抗議的根本,其實乃在於威權體制的本質,
因著人民不再滿足於威權體制的統治,
才會在有人透過網路號召下,而形成強而有力的反對力量,
真正的關鍵,在於"人心思變",
因著人心思變的這股力量,才能讓網路有機會匯集如此強大的力量.
否則想一想,在台灣也每天都有不少人罵馬英九,
在美國也多的是罵歐巴馬的民眾,
但在網路更為發達的這兩個國家,
卻不可能形成像北非那樣的推翻政府行動,不是嗎?
所以囉!做研究千萬不要看到黑影就開槍,
以為甚麼事件與網路扯上了邊,
就認為自己的研究方向是正確的,
殊不知忽略了它的主體與附屬性,
其實就失去了結果的真確性!

 
如果這樣還不懂,
就舉個更為生活化的例子吧!
現在網路時代下網路交友很夯,
但到底是因為有了網路才讓人們有了交友的誘因?
還是因為在科技時代下,社會的漠然讓人們不知如何交友,
但又很想交友的前提下,才透過網路的便捷性去交朋友呢?
此間的因果關係,正是論述網路政治脈絡的最佳寫照,
就我個人的認知,網路交友自然是因著想交友的動機,
才進一步透過網路來交朋友,
所以交友動機是主體,而網路只是附屬媒介.
而這一波示威抗議不也是如此嗎:
先有了人民不滿現況的民心思變,
才有後來網路匯聚抗爭能量的行動,進而引發革命,
基此,最根本的因素還是在於民心思變,
網路政治說穿了只是個附庸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