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星期最為火熱的政治議題,大概就屬北韓金正恩的飛彈恫嚇為最了,

隨著北韓的動作頻頻,新聞圈也彷彿找到了新的熱點,

整天無不是在搶著分析北韓的武力等級,

臨場感十足的報導模式,好似戰爭已經開打似的真實.

當然,那些譁眾取寵的新聞,並不是自己所關注的焦點,

甚至我也不在乎北韓是否真的會發射飛彈,

而是在這個事件當中,

其實看到了相關於社會"科學"發展的一些危機.

  

這幾天看了一些軍事,外交與政治專家對北韓事件的分析,

大致彙整起來,不外乎就是:

1.不會真的打;2.乃金正恩為掌控軍權的舉措;

3.中俄美日四國的外交角力與斡旋是關鍵......

在這些分析當中,我不禁覺得:

這些要點的分析,其實以一個完全沒涉獵過社會科學的人,

其實也大致都能夠說得出來吧...

一整個就像是些common sense.

(比較納悶的是,

為什麼都沒人認為這一次純粹是金正恩非理性的瘋狂決定呢?

何以總是認為領導人都必然理性的看待每個政治判斷呢?)

如此,社會科學學者們的"專業度"何在呢?

又倘若不能夠走向專業性,

則相對的便容易有被取而代之的可能,

讓整個學科形同於崩解.

 

當然,我覺得對這樣的論述,必然有人會反駁,

認為:雖然分析的要點與一般人的認知相仿,

但專家學者有著更為深入的引經據典,分析更為完整.

然而,倘若"資料積累深度"是彼此差距的由來,

那麼,在資訊逐漸完全公開,資料得以快速取得的網路時代,

這樣的差距,絕對也在快速的拉近中,

如何的再次提高自己的論理高度,

無疑的將成為當代研究社會科學者的一個困境.

(綜言之,就是一個社會科學知識"世俗化"的問題)

  

其次,再次回歸到所謂社會"科學"的問題上,

究竟是社會"學科"?還是社會"科學"?

一直以來都是學界所辯論的焦點所在.

基本上,我覺得科學最可貴的,

就是能夠在既有的現象中,找到可茲"預測"的軌跡.

但對於北韓此次的恫嚇事件來說,

在恫嚇之後分析得頭頭是道爾爾,那些都叫做事後話,

分析得再完美,也不過就是給事件做一個合理化的解釋.

但可曾有政治學家,早在北韓此次恫嚇之前,

就能夠預測到北韓霎時會出現這樣的瘋狂舉動嗎?

有的話,或許才能夠堪稱是符合了一點點的"科學"標準吧!

 

綜言之,在社會科學無法有效的"專業化"以及"科學化"的情況下,

在當今資訊發達,以及人文知識世俗化的網路年代中,

顯然的,社會學科的發展,

儼然已經面臨了一個生死存亡的重要瓶頸.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