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客同萌"這部電影是由"守護者"(Watchmen),

以及"300壯士:斯巴達的逆襲"的導演"查克史奈德"(Zack Snyder)作品,

採用了相仿的漫畫風格與暴力美學拍攝手法.

故事乃敘述一位小女孩"洋娃娃"被關入精神病院,

為了成功逃出來,結合了裡面的四位女孩,

一起設法偷到五種關鍵物品,以求脫逃的故事.

(故事就不多談了,因為這不是自己本篇的重點)

就IMAX的格局來看,的確,聲光效果不在畫下,

但顯然的,自己覺得劇情上實在過於薄弱,

也許當個爽片看會覺得不錯...

  

其實比較納悶的是,在看完電影之後,上網查了下影評,

居然和自己的觀感大相逕庭,不但好評不斷,

而且有不少人還相當有條理的敘述了其中潛藏的心理意涵.

之會以會引發那麼多的討論,

主要在於開頭與結局相互呼應的一段話:

 

開頭:

每個人都擁有一個天使,一個守護天使,

我們無法知道他們的模樣,

今天可能是一位老人,明天可能是一個小女孩,

但別被他們的外表所矇騙,他們可以像猛獸一樣兇猛,

雖然他們不會在現實中為我們而戰,

但會在我們心中低喃著,提醒著我們有能力獲勝.

提醒著我們,世界由我們創造,能力掌控在我們手中.

我們可以否認天使的存在,說服自己相信他們不可能真實存在,

但他們終究會以某種方式出現,

在陌生的地點,在特殊的時間,

化作我們能想像到的任何形象說話,

如果必要,他們會扮作惡魔怒吼,激怒我們,

逼迫我們勇敢去作戰.

結尾:

這個故事,究竟誰是主角?又是誰拉下了帷幕?

是誰選擇了我們的舞步?又是誰把我們逼瘋?

是誰對我們揮鞭相向?

又是誰在我們做到不可能的事情後,

為我們戴上勝利的桂冠?

是誰令我們用生命所愛的人們受譽?

是誰派了惡魔來對我們痛下殺手,同時吟唱著永垂不朽?

是誰教會我們何為真實,以及如何嘲笑謊言?

是誰決定了我們為何而生,又為何而死?

是誰束縛了我們?

又是誰掌控著我們自由的鑰匙?

是你!!

你有你需要的所有武器,

現在,戰鬥吧!!

 

從這幾段話,以及最終電影的橋段,

結局大逆轉,劇中的主角"洋娃娃",

其實只是另一個精神病院女孩"小甜豆"的想像,

誠如上面所說的,那想像儼然是她的天使,

促使他能夠勇敢面對自己的精神病徵,

最終得以擁抱真正的自由.

我想,正是如此大逆轉的劇情,

令大家不禁嘖嘖稱奇,讚嘆導演的匠心獨具.

而這...絕對也是該片好評不斷的主要原因.

  

然而,假若大家願意靜下心來想一想:

其實現在不乏有著如此隱喻性的電影類型,

通常都是第一次看不懂,但參考影評與反覆觀看之後,

才能了解其中的寓意,而後感到自己的膚淺.

但如果反向的思考一下,

如此的隱喻手法,真的高明嗎?

要觀眾花上兩倍,甚至三倍的時間來咀嚼該片的精萃,

但其實那隱喻之精萃,

說穿了也不過就是心理學或哲學上的老生常談而已,

這樣...對觀眾而言,究竟是一種體悟?還是一種折磨呢?

(就像該片,大致上想說的,也不過就是心理學上的主客自我觀,

以及論證真正自由與解脫的意涵...

其實很多都是大家很容易理解的觀念.)

 

我覺得,類似這種結局出乎意料的電影,

除了要懂得隱藏劇情外,還得合情合理,

像過去自己認為很棒的,

如靈異第六感,神鬼第六感,毒鑰,頂尖對決....

都是將線索明白的呈現在觀眾面前,而在結局來個逆轉,

這樣的電影鋪陳,才會令人讚嘆不已.

而類似"殺客同萌"的作法,

有點類似主角A演了整部電影後,

再告訴你,整部電影其實都只是主角B的南柯一夢,

所以真正的主角不是A,而是B...

才引發出所謂"誰是主角"的論戰.

(對於演了99%的A而言,雖然不是故事的主角,

但絕對是電影的主角,這點毫無疑問吧...)

顯然,這樣的論戰,個人根本上認為只是故弄玄虛的操弄,

是完全毫無必要的議論點.

  

有時候,我覺得現在討論電影的氛圍有點詭異,

可說是一整個陷入一個集體壓迫下的寒蟬效應.

往往一部可茲討論的電影上映後,出現了正反兩極的評價,

但當正面評價席捲式的蓋過了負評之際,

給予該片負評的朋友,往往便會被扣上:

你太淺了...

有沒有在看電影....

看不懂不要亂批評....

再去多看幾遍就明白....

這是藝術,不單純是電影這麼簡單....

.......各式各樣的批評將扣到這些人的頭上.

但自己比較在乎的是,借用這部電影的敘事手法:

在電影院中,究竟誰才是主角?

答案,應該是觀眾吧....

換言之,當觀眾完全看不懂電影所要表達的意涵時,

其實真正該檢討的,是導演與劇組本身,而絕非觀眾吧?

要看不懂的觀眾多看幾次,

多絞盡腦汁的去萃取電影中的精華...

根本上是將主角的觀眾,錯置為客體角色的謬誤吧?

 

總之,這不禁要回歸到電影本身究竟是甚麼屬性的問題上:

假若電影是項藝術,則藝術創作在於反映創作者的靈魂,

則觀賞者自該隨著創作者的足跡前進,

追隨著創作者的思路作追尋.

相反的,如果電影是項大眾娛樂,則進場的觀眾便是主角,

而電影本身則成為輔具,用意在誘發出主角自身的思緒與想像,

一旦電影無法提供著類似的觸發功能,

進而反客為主的去主導觀眾的心思,

或許該檢討的,不是觀眾太淺,而是電影的失格吧....

 

(PS:其實看完這部電影,心中直有個感想:

這就好像自己在玩"模擬市民"(The Sims)一般,

本來是想要增進一點娛樂值的,結果卻補進了技能數值,

雖然增長的見聞,但未即時補進急需的娛樂,

也讓整體的狀態是更差了...)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