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少年派"這部讓李安導演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為台灣揚眉吐氣的電影,

應該完全不需要多作介紹了吧!

(本片囊括了第85屆奧斯卡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音樂,最佳視覺效果,以及最佳導演獎)

這部電影乃改編自加拿大作家"揚 馬特爾"(Yann Martel)的同名小說,

故事乃敘述一個名為Pi的少年,在一次船難的大難不死,

繼而與一隻小時候喙養的孟加拉虎"理查帕克"相伴,

一起在汪洋中漂流的驚奇之旅.

事實上電影像是傳記式的敘事法,

主要講述的就是Pi從小到大的所見所聞,

真正要說創新,大概便是那海上漂流過程的逼真驚豔場景,

之所以逼真,是因為李安導演真正的透過人工波浪來模擬船的路徑,

而驚艷之處,除了本身電腦動畫後製小組很夠力之外,

其實片中80%左右的場景,都是在台灣取景的,很特別吧!

真可說是台灣之光無誤...

 

(請看以下的報導...)


(記得先前台中市議員曾經質疑,贊助李安導演拍片,怎麼片中都沒有任何行銷台中的橋段,

恩...當初有人建議難道要孟加拉虎理查帕克咬一塊太陽餅嗎?

看了電影之後,我倒是覺得,要是當初救生艇上所存放的乾糧,

可以設計成是太陽餅的話,也許還真的可以收到行銷台中的效果喔!!^^)

 

對於這部電影,相信隨便在網路上信手捻來,可能就有看不完的影評,

我想,電影中應該幾乎所有角色(包括斑馬,紅毛猩猩,鬣狗,以及老虎等)與場景的設定,

大概都已經有著相應的精闢分析,在此也就不多加贅述分析.

(其實我對那些角色與場景的設定,也並不是那麼有深刻的體悟與感覺)

說實在的,這部電影給我最深刻的感想,在於一種對於理性價值的反諷:

所謂理性,簡單的說,就是"無徵不信"與"眼見為憑",

凡無法實體看見,抑或是觸不可及的事物,其實都不為理性價值所允許,

就像電影中PI的父親見到PI沉迷於信仰宗教,

便依著自己小時候的病痛經驗,告訴他:與其相信宗教,還不如相信理性.

據此希望PI能夠轉而相信科學,養成理性的價值觀.

然而,

是否有人曾經想過,在擺脫理性的思維後,一切會是甚麼樣態呢?

在此,我可以粗略的列舉電影中四個橋段,來讓大家思考一下,

跳脫出理性與大眾認知下的"正常",該是甚麼呢?

 

1.關於宗教:

電影中,Pi總共信仰了印度教,基督教,回教,以及猶太教,

小時候爸爸見他甚麼都信,很直觀的按常理價值提醒他:

甚麼都信,就等於什麼都不信.

這是因為在一般的理性價值觀下,

各個宗教之間彼此是相對立的,教義甚至可能是相互悖離的.

但跳脫出這個價值觀來看,為何不能夠像Pi一樣,

認為甚麼都信,就是甚麼都信呢?

說穿了"神"不就是同一個概念,目的皆在於勸人向善,給人希望,

既然信念同一,那浮於表面的宗派之別,又怎能區隔虔誠的信仰呢?

(這無疑給了許多喜歡搞宗教小圈圈的偽道者,一個當頭棒喝)

(PS:Pi的父親按照普遍的社會認知,

認為甚麼宗教都信,就等於甚麼宗教都不信;

但是,倘若跳脫出這樣的普遍認知之外,

為什麼不可以甚麼都信,就是等於甚麼都是真神呢?)

 

2.與孟加拉虎"理查帕克"的互動過程:

在Pi小時候,曾經想要試著與理查帕克做朋友,

但爸爸的理性認知告訴他,老虎是野獸,有著攻擊動物的獸性,

根本不可能與之作朋友.

這個理性認知一直存在於Pi的腦海中,

以致於他起初在救生艇上與老虎的互動,是相互為戰的防禦心態.

然而,在真正可以殺了老虎的那一刻,他的惻隱之心升起,

讓內心感性的一面,暫時蒙蔽了理性告訴他老虎之兇殘.

而後又在逐漸熟稔老虎的習性之後,彼此有了相互溝通的渠道,

成為相互在海上漂流的精神依靠.

換言之,當自己願意跳脫出既有成見,

設身處地的用對方的語言與心態處世,

又怎麼會沒有不可溝通的對象呢?

 

3.講述漂流過程的兩種版本:

Pi最終在向保險公司描述整個漂流經過時,

起初他說了自己真正的奇幻經歷,

但保險公司人員不信,並希望他能夠說些大家可以接受的版本,

這樣Pi才將其中各個動物,用擬人的手法講述出來,

成為另一個為大眾普遍可以認知的版本.

這無疑的,又是人類普遍理性在其中作祟,

因著所謂的理性,其實我們某種程度的在侷限著我們自己,

讓我們只能在可以理解的理性範疇內思考一切,

而無法看透在理性之外,其實世界的視野是無限大阿...

當我們覺得視野狹隘時,並不是世界不夠遼闊,

其實是自己的心態不夠寬廣.

在電影中,諷刺的是,Pi所經歷過的真實,並不被認為是真,

反而被認為是真的,實則卻是杜撰...

如此兩面對比式的敘事手法,無疑的就像禪宗的公案一般,

給予理性的我們,一個當頭棒喝的頓悟.

 

4.理查帕克不回頭的意念:

在Pi上岸之後,理查帕克朝著叢林的方向走去,

他本以為牠會回頭一望,為這躺旅程所培養出來的友誼,

畫下最完美的句點,可惜的是,老虎頭也不回的便揚長而去.

這不禁讓Pi有點傷感,畢竟那是他漂流過程中的一個精神支柱.

但其實理查帕克的不回頭,代表著牠對於這段旅程毫無眷戀,

這樣的論述,其實也是理性認知下的思維所產生.

畢竟理性告訴我們講求眼見為憑,

既然老虎沒有回頭,當然也代表著他不重視與Pi之間的情誼.

但真相真是如此嗎?

對此,我覺得電影的結尾畫面實在很棒,

藉由將老虎與Pi的影像重疊,讓老虎在與Pi精神相遇之後,

才往叢林的方向奔去.

這結局,可以說是理查帕克真正內心的想法,

或也可以說是Pi自己心中的建構,

但不論是哪一種,

都不會是理性認知下所能夠發生的結局,不是嗎?

 

說了這麼多,最終只想闡述的一點是:

其實生命是有著無限可能的,

無奈的,在成長的過程中,理性給予了我們太多的認知枷鎖,

讓我們的體悟能力逐漸的狹隘,逐漸的自我侷限,

也讓生命中的許多可能,隨著歲月的演進,變得越來越不可能.

但只要願意跳脫出這理性的價值體系,

重新的用與生俱來的天賦,直向面對生命,體悟自然,

才會頓然的發現:

原來這世界,真的沒有甚麼是不可能的...

 

(有些影評家把該片視為是具有宗教色彩的電影,

某種程度,我覺得說得沒錯.

畢竟宗教的價值,並不見容於理性,

只有超脫出理性的眼光,才能夠看見上帝與神靈之美,

因此,如此批判理性的角度,自然會被認知為一種宗教上的宣揚.

然而,我認為,跳脫出理性之外的世界,

其實宗教也只是稍微寬廣的視野罷了,

畢竟宗教存在著各式教義,某種程度也是一種侷限,

所以,這部電影乃更為廣泛的論述著生命的各種可能,

而非單純為論證宗教存立而已...

這是自己的一點淺見啦....^^)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