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O_IMG_DSC_0016

nEO_IMG_DSC_0017 


記得這部電影的片段,最早是在電影台看到的,

當時只覺得女主角(黃婉伶)很清秀,所以留下深刻的印象,

 

偶然在逛唱片行的時候,發現片子在架上販售,

於是便買回家觀賞.

這是見鬼系列的導演"彭氏兄弟"早期的驚悚作品(2004年),

喜歡彭氏兄弟恐怖電影風格的,不妨找出來看看.

  

劇情挺簡單的,詠琪(黃婉伶 飾)因著小時候被一群小男生猥褻的陰影,

成長中個性走向了極端化,後來就讀了藝術學系,

但卻對正常的藝術創作不感興趣,

反而愛上了拍攝各種動物(包括人)的死亡血腥畫面,久久無法自拔.

後來在同性好友白皮(黃婉君 飾)的幫助下,

總算走出了這樣不正常創作的泥沼,但危機卻也隨之而來,

有一個同樣喜歡血腥暴力攝影的神秘人,不時的寄來血腥創作,

最終讓詠琪自己也陷入了死亡的陰影當中.

(詳細劇情就不再多贅述了......)

 

其實還挺喜歡這部驚悚片的,除了劇中女主角是自己喜歡的類型之外,

我覺得,諸如恐怖片或驚悚片,創作的源起,應該從一些心理層面著手,

在一切的鬼神無法被證實的前提下,

當恐怖片的創作主題定位在"有鬼"的情境時,因為鬼的不定性,

讓創作者可以毫無忌憚,天馬行空的進行一切乖誕的發揮,

最終往往無法自圓其說,將一切無可解釋的現象歸咎給"鬼",

那類電影,除了嚇嚇觀眾之外,其實看完後總會若有所失.

但倘若將創作的焦點鎖定在個人記憶中的陰影,

抑或是心理異常所導致的種種幻象或行為,

讓一切有既定的軌跡可循,則觀賞後比較容易引起共鳴,

並引發後續更多的討論與省思.

這部片子,儘管對童年陰影的刻劃也不深,

但至少以此串起了主角性格的主線,某種程度上也算是成功的.

 

說起這部片的省思,我覺得,某種程度和著名的瑞典社會寫實電影

"龍紋身的女孩"系列,有著一樣的體悟.

我們對於小孩子的一些言語,往往總會認為是"童言無忌",

總會覺得小孩子還小,說出來的一些誇張話語並不可信,

但往往這樣的忽視,都將造成小孩子成長過程中,

一種無可抹滅的陰影.

對小孩而言,她某種程度是無助的,

她唯一能夠傾訴,唯一能夠依靠的,就是至親的父母,

倘若父母連這一份信賴感都無法給予的話,

在頓失支持的情況下,往往便容易在性格上走向極端.

就像片中的詠琪一般,或許猥褻的陰影對她是個極大的傷害,

但更令她耿耿於懷的,卻是母親不相信她所說的真相,

才造成性格上的極大偏差.

身為父母者,對此實在不得不有所警惕阿...

  

其次呢,我覺得"藝術"真是個很妙的玩意,

當正常的藝術創作已然無可創新的情況下,

大家似乎紛紛的將走向未知,挑戰人類視覺心靈極限,

作為創作的目標,極盡所能的去發想些別人從未想過的素材,

進行自己所認知的"藝術創作".

片中詠琪所戀上的"死亡寫真",我想要不了多久,

應該在真實世界當中,就會有人予以仿效了吧!

這也是我永遠搞不懂藝術價值何在的點,

難道一定要走極端才能搞藝術嗎?我從不這麼認為...

 

(爆雷的部分就用灰色字來呈現吧!)

最終的神秘人,原來是詠琪曾經購買死亡藝術書的書店店員,

當時她見到詠琪購買該書,知道了她也是死亡藝術的同好,

所以假意邀她加入書店會員,實際上則是藉此得到她的個人資訊,

以進行接下來的恐怖行徑.

這不禁也會令人投射在現實的世界當中,

其實從這個角度來看,好像要拿到別人的個資,似乎也沒那麼難,

只要讓人填個問卷,抑或是加入某個會員甚麼的,

就都有機會洩漏個人的資料,而讓有心人有可趁之機.

但弔詭的是,倘若不填真實資訊,

有些有用的資料又無法確實的收到,

兩者間的取捨,還真是令人矛盾....

有人想過這樣的事麼....?

 

最後呢...我覺得電影中詠琪所說的一段話挺有意思,

她提到死亡與攝影之間有甚麼樣的共通點,

她認為:死亡的那一刻是靜止的開始,

就像是快門按下去的瞬間,一切都是靜止的....

有著這樣的譬喻,也無怪乎老一輩的人都不喜歡拍照,

也許和這樣的類比有關吧......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