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O_IMG_DSC_0057

圖書資訊:

原文書名:The Price of Inequality:

                  How Today's Divided Society Endangers Our Future

中文譯名:不公平的代價:破解階級對立的金權結構

作者:史迪格里茲(Joseph E. Stiglitz)

出版社:天下雜誌

 

因應畢業論文的需求,近來都在閱讀一些關於貧富差距的書籍,

這本"不公平的代價",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的最新著作,

主要探討焦點,在於分析當今世界各個國家普遍存在的貧富差距問題.

提到史迪格里茲,不得不提及他的成名作"全球化的許諾與失落",

該書可說是研究全球化的學術領域中,大概可以列為必讀的經典,

也正是從該書開始,到"世界的另一個可能",再到今天介紹的這本著作,

其實可以約略的看出作者的左傾趨向,

左傾,並不一定代表著認同社會或共產主義,

而是述說著他將更大的心思,花在關懷更大多數的普羅大眾上,

並據此分析了當代經濟制度上對於上層階級所默許的許多漏洞,

以期許在洞悉現勢之後,國家得以針對這些缺失而有所省思.

  

這本書其實早在年初就已看完,當時適逢爺爺住院,

在醫院陪著的時候,想不到效率遠比坐在書桌前高,

很快的便閱讀完畢了.

(想想當代的3C生活,還真是分心的來源,坐在書桌前,

有時候上上網,看看文章,時間就過去了....>.<)

不過當時沒能在第一時間將閱讀心得分享上來,

日子一久,好多書中的內容都淡忘了,

以致於沒了當初剛閱畢時的鋪陳邏輯,

只能夠就自己所還記得的雜亂讀書心得,分享給大家.

(由於沒有系統性的彙整,故僅以條列的方式呈現)

 

1.下滲式經濟學(trickle-down economics)的弔詭:

書本一開始,作者即以破題的方式,

說明過往經濟學總認為給予頂層階級有著快速的財富累積,

將有利於整體經濟的成長,而達到水漲船高的效果.

然而,就現今的世界局勢看來,

頂層的財富,確實隨著經濟成長而迅速累積,

但顯然的,底層的情況卻未因此而有好轉,反而有轉壞的趨勢,

形成相反的上滲式經濟學(trickle-down economics).

而這本書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給予這樣的情況演變,

提供一個合理的解釋與分析.

 

2.財富的真偽類別釐清:

史迪格里茲認為,真正的財富,來自於創造或奪取:

奪取主要指的是武力的掠奪,

而創造則廣泛的指新科技的創新與商業模式的創造

(此與經濟學者熊彼德的思維是相仿的)

除此之外的財富類別,

事實上都只能算是一種轉移,而無額外的價值出現.

(因為該類財富並沒有為整體創造出真正的新價值)

對此,作者特別舉出兩種類別,以茲說明:

(1)創造"進入障礙":許多國家或企業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

通常會在商品規格上作一些門檻限制,

目的在讓其他競爭者難以進入,

基本上,這屬於一種商業模式的創造,類別上屬於財富創造.

(2)專利法:專利法成為當代最常被用來保障自己營利的方式之一,

但基本上專利法所保障的專利,屬於科技創新的財富創造,

然而,專利法本身長達數十年的保護力,就不屬於一種創新,

而是在透過專利法的運用,讓壟斷的環境生成,

進而使尋租的租金得以提升至最高.

綜言之,作者對於一切的尋租(Rent Seeking)行為所累積的財富,

皆感到深不以為然,然而可惜的是,

當代的經濟行為當中,處處都存在著尋租的蹤跡.

  

3.政府的政策面因素:

就現今學術界慣以分析貧富差距懸殊的理由,

大致上有科技化區分了技術與非技術勞工,讓薪資結構差距化,

又或因著金融資本的流動,讓資本家有著極大化逐利的機會.

除此之外,作者認為政府的因素也是至關重要.

為了在全球化下留住資金,各國政府無不進行著逐底競爭,

也就是不斷製造有利於金融資本的投資環境,來吸引全球流動的資金;

但顯然的,這樣的成本是巨大的,

因為為了留住資金,國家不得不進行大規模減稅的措施,

但減稅會導致公共投資的降低,以及社會福利的縮減,

對於本來以在薪資結構上弱化的階級而言,無疑的是雪上加霜.

承上第2點所論及,

作者認為許多減稅項目根本上都是屬於尋租所得來的財富,

基本上,針對尋租的"租金"課稅,不但不會造成任何扭曲,反而效率更高

(譬如書中提到:針對土地課稅,並不會使土地消失...),

據此來論證現今的各項政策從立論上就是謬誤的.

 

4.社會成本的隱藏性補貼:

相仿於社群主義的立論,作者認為:

沒以一個人的成功,是純粹靠自己努力而來的

(如作者提到開發中國家的天才,基本上也沒有甚麼大發展,

因為國家與社會先天上的制度與環境不良所致).

因此,成功的背後,乃是整個社會資本的挹注所致,

只不過這些無法數量化的隱藏性成本,沒有被計算在內而已.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工廠排放黑煙,導致整個環境生態的變遷,

或許工廠合乎了政府的相關規範,

但政府的政策,往往因著遊說團體的利益關說,而嘉惠於資本家,

這樣偏袒性的規範,如何能夠保障所有人的健康呢?

又更不用說許許多多的科技創新,

其背後所可能暗藏帶給社會的風險與負面成本,

也不知該如何計算了?

但這一些,其實都是資本家應該負擔,卻不曾負擔的成本.

(舉日本311核災為例,日本東電公司屬於私營企業,

平日營利全歸公司所有,但當核災發生,附近無數居民受害,

乃至於可能的全球環境汙染,又該如何賠償其中的損害呢?

這些不是不需成本,只是現階段經濟學所無法界定與量化而已)

  

最後,在書中第143-146頁當中,自己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巧合:

裡面作者提到經濟學家總認為越高的獎勵薪資,

能夠產生更好的激勵作用.

但他否定了這樣的觀點,他認為與外在獎酬(金錢)相比,

其實內在獎酬(工作上的成就感與滿足),往往能夠有更好的激勵作用.

因為獎勵薪資容易使人腐化,

只有源自於自我內心的滿足,反而才是無價且穩固的.

此點,與政治哲學大師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的說法不謀而合

(可參閱個人的桑德爾<<錢買不到的東西>>心得分享).

這樣的巧合,也正告訴著大家:

不論是經濟學,哲學,或者是更廣泛的社會科學,

事實上不論其中的質化與量化的學科研究差異,

其實追根究底起來,共通點都在於研究"人的本質與行為",

能夠真切的洞悉人性的脈動,就是一門好的學科,

至於用甚麼樣的學科觀點去論述,

基本上也只不過就是詮釋的差別而已.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