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聯播


蔣富強皮膚專科診所ICON.jpg

目前分類:學術著作 (2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成大榕園隨拍(20100507)2

路思義教堂(20100207)14

個人職場經歷: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EO_IMG_DSC_0018  

 

  在當今全球化的趨勢下,國際經濟整合已然是不可避免的方向;就此面向的發展方面,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國際建制模式全球主義與區域主義全球主義以WTO為宗,在既定的規範下,進行全球性的經濟整合;相對地,區域主義則出於國家的需求,繼而逐步跨大為區域的整合機制。然而,究竟循著何種路線發展較符合道德正確下的正義性,是本文所欲論述的核心重點。基於評估正義性的欲求,本文將援引John Rawls的正義理論,擴大其正義二原則的規範,而成為檢驗國際建制的正義性標準;歷經特徵轉換之後,筆者歸納出三項評量標準:(1)平等資格原則;(2)機會均等原則;(3)差等原則,據此針對全球與區域主義建制的發展,進行正義性的比較分析,期欲從比較的過程當中,確立符合正義性的國際建制模式。縱觀本文的論述,主要分為四大核心議題:(1)John Rawls的正義理論解析;(2)國際場域國內化的論證;(3)國際經濟發展的兩種思維;(4)全球與區域主義建制的正義性。在歷經此四階段的推導後,本文發現:基於(1)成員准入資格的廣泛程度;(2)成員參與決策機制的公平性;(3)差等補償機制的法制化,促使得就符合正義性的標準而言,全球主義建制顯然是優於區域主義建制。換言之,未來全球化的經濟整合模式,應該朝向以WTO建制為核心的全球主義建制的系絡發展較為適宜。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EO_IMG_DSC_0005  

 

摘 要 

  儘管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路線之爭已然隨著冷戰結束而淡化,然而,這並不代表著資本主義誠如學者Francis Fukuyama所言,獲得最終的勝利。相反地,在美國次級房貸所掀起的全球金融風暴後,資本主義的盲點,也就逐漸的浮現出來:也就是發展成本的歸屬議題。

文章標籤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EO_IMG_IMG_0483  

 

摘要及關鍵詞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要

台灣民眾常接觸到的選舉場域有三種:一是各級行政首長選舉、一是各級民意代表選舉、一是各種人民團體選舉。而回顧學術界對於相關選舉的研究成果,卻皆著眼於針對行政首長與民意代表的選舉上,對於人民團體選舉的探討方面,顯然是嚴重不足的。儘管人民團體選舉非正式的公職人員選舉,但一來其與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二來人民團體往往是政黨選舉動員體系的一環,基此,筆者認為,倘若欲對國家公職選舉有更為全盤性的瞭解,則對於基層人民團體選舉的認知便是不可或缺的。本研究試著從選舉制度的角度出發,分析選舉制度差異對於人民團體選舉過程與組織架構面向存在著何種影響。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要 

台灣現階段政黨競爭焦點,隨著兩岸關係和緩,已經從過去的「統獨意識型態」,轉變至經濟發展的面向,其中,又以「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儼然成為朝野相互間的攻防焦點。從2000政黨輪替始,自即將到來的2012大選,皆得以看出這樣的主戰議題趨勢。然而,筆者所納悶的是:在兩黨競爭極大化社會福利與經濟公平政策的前提下,何以貧富差距議題始終不見根本性的轉變,這是否意謂著存乎於貧富差距擴大的癥結因素,並非政策層面所能解決,而是另有著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結構性因素存在,此即為本論文所欲論述的問題意識所在。

    誠如美國總統歐巴馬在今年的國情咨文中所透露的「從經濟發展過渡至分配正義」的左傾演說,當國家經濟逐漸邁向已開發國家之列,除去福利政策的重分配結果,我們會發現經濟的M型化兩極端的財富積累差距實際上卻不斷的擴大,進而演變成社會上的階級相互敵視的問題,最終擴及至影響政黨能否持續執政的首要課題。對此,筆者認為,從社會學的觀點而言,當國家的經濟型態從「生產社會」邁向「消費社會」的趨向,因著人民消費型態的變遷,導致著資本累積的模式也正進行著相應的轉變,因而使得兩極化的經濟分配模式總是伴隨著經濟發展軌跡而極端化。基此,本文即從「消費社會」理論的角度出發,探討在生產者與消費者的行為模式變遷當中,如何導致了台灣社會的經濟階級極端化,並兼論其可能的改革之道,以求根本性的解決「貧富差距」這個當今政治面向中的首要棘手議題。

    本文的研究結果發現:消費社會下的消費者購買動機在於商品的社會性價值,而不再僅是物理性的使用價值。居於生產者角色的資本家正是利用這樣的行為模式變遷,藉由兩項非量化的剝削手段、以及一項銷售模式轉變下的附加利多(剝削1)商品價格與價值間的溢價;(剝削2)量產權限不對等的剝削;(利多1)品牌經營下的預購銷售藉此確立了資本家在消費社會下得以迅速進行資本積累的新興途徑,也成為未來在解決貧富差距擴大的待解難題。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要 

 

在全球競爭的時代,國家為求增進國際競爭力,經濟與社會的持續發展成為各國的重要課題。然而,令人納悶的是,「貧富差距」(不論是國際或國內層面),卻往往與「發展」呈現出反向的關係,引致於隨著經濟發展的進行,連帶的擴大著貧富的懸殊。分析箇中的原因,筆者認為,因著社會變遷的演進過程,人們「消費行為」的轉變,乃其中的主要因素所在。以最為顯明的弔詭例證而言:過去單薪結構的家庭型態,相較於今時的雙薪結構,反而較少感受到經濟窘迫的情況,形成「家庭單位勞動人口增加,實質家計收入反減少」的悖論,其中的原因,即在於整個社會變遷的過程中,人們消費行為改變所導致,又資本家則在掌握住這樣的變遷脈動下,迅速的累積其資本,以致於貧富差距的擴大。本研究即是立基在上述情境下,希冀對於貧富差距的因素,進行初探式的新詮釋。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要 

在「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簡稱ECFA)、以及「海峽兩岸智慧財產權保護合作協議」的簽署下,台灣與中國有了更緊密的經貿往來渠道。儘管ECFA的議題在國內朝野間仍存在著爭議,然從爭論議題仍侷限於傳統主權與統戰的論述析之,顯然的,在WTO架構下、與中國簽訂「類FTA」的經貿協議,儼然已是朝野與產業界的共識。基此,在經貿協議對國家將浮現正反面向的衝擊下(如ECFA的早收與早損清單),如何評估國內各產業的發展利弊與因應之道,將成為後ECFA時代的首要之務。在本論文中,將以生技產業作為分析體裁,藉以分析簽訂ECFA對於台灣產業發展的影響。

就目前產官學界針對ECFA的討論焦點,多半聚焦於製造業、重機業與農業的面向,鮮少論述到生技產業的範疇;然而,筆者認為生技產業乃當今政府所亟欲輔導的新興產業,又生技產業發展所需的「廣大腹地」、「龐大資金」、以及「智慧財產保護」等發展條件,顯然與「ECFA的關稅降低」、以及「海峽兩岸智慧財產權保護合作協議」等協議,存在著若干程度的相關性,顯然有其進一步解析之必要。基此,筆者冀望以「ECFA協議評估」為經、以「生技產業策略」為緯,藉此對後ECFA時代的台灣新興產業發展,做一初探性的分析。

歸納本文的研究結果,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點:(一)儘管ECFA協議引致台灣朝野政黨的對立,但經本文的分析,ECFA將是帶動未來兩岸經濟合作、產業交流的主要架構,並不會有遭到廢止的疑慮;(二)根據中港澳CEPA協議的經驗,ECFA協議的合作效應,將可望為台灣生技產業帶來資金動能、廣大市場、以及兩岸標準化的審核機制;(三)全球生技產業發展預期將朝向專業分工的模式邁進,台灣如何在自我的競爭優勢中,找到生技產業鏈中的定位,將是未來在產業發展中的首要課題。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要 

 

儘管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路線之爭已然隨著冷戰結束而淡化,然而,這並不代表著資本主義誠如學者Francis Fukuyama所言,獲得最終的勝利。相反地,在美國次級房貸所掀起的全球金融風暴後,資本主義的盲點,也就逐漸的浮現出來:也就是發展成本的歸屬議題。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要 

按相關的左派社會主義論述下的歷史觀而論,歷史總是在「正反合」的辯證邏輯下、反覆地進行變遷演進。在政治進程中,早先的右派政府與後近的左派政黨間的競合,滿足了上述的辯證邏輯,故引領政治發展持續進行。然而,當原初的左派政黨執政後,除政黨屬性中間偏左的掮客型政黨外,泰半都面臨到執政失利的政治反挫現象,如拉美左傾後的左派獨大情況。究竟是何種因素導致如此的民主發展窘況呢? 

 

從「批判社會學」的角度析之:不斷的批判、從不滿足於任何既有的現狀,也不陷入任何固化的教條式服從,乃政治與社會發展的重要條件。基此,如何在左派政黨獲取執政權之後,符合原有的「正反合」辯證邏輯架構,讓社會發展進程得以持續進行,便成為本文主要的論證核心。換言之,當左派政黨成為辯證架構中的「正」因素時,如何穩固其執政下的「反」因素,使之得以相互競合與抗衡,儼然成為左派永續執政的關鍵課題。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摘要

 

 在當今全球化的趨勢下,國際經濟整合已然是不可避免的方向;就此面向的發展方面,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國際建制模式—全球主義與區域主義—全球主義以WTO為宗,在既定的規範下,進行全球性的經濟整合;相對地,區域主義則出於國家的需求,繼而逐步跨大為區域的整合機制。然而,究竟循著何種路線發展較符合道德正確下的正義性,是本文所欲論述的核心重點。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要 

 

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國際層級的互動系絡影響國內政治運作日益深化,也促使得國內的施政角度將無法忽略來自於國際競爭的壓力與籲求。然而,筆者發現:就國內層級的政黨選舉競爭過程(選舉力的操作)、以及國際層級的國家競爭力提升,兩者的邏輯系絡相互對照之下,卻存在著截然對立的悖論就「選舉力」的強化而言,尋求最大比例的支持為其目標,故漫天喊價式的選舉承諾無可避免;但相對的,因應國際競爭的日趨激化,對於相關無效率的政府支出,顯然與國家「競爭力」提升是相互違背立基在矛盾的邏輯當中,筆者希冀從憲政體制的探討中,以社會福利政策為研究對象,提出相應的解決之道,以期政黨能夠在兼顧選票極大化的前提下,同時亦得以促進國家競爭力的提升。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要

 

 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因著資金流動的便捷與人才流動的頻繁,復以「比較利益法則」的驅使下,國家的角色,已不再僅僅是國家內部最高的主宰者與仲裁者而已;在全球化抹平世界的地理距離後,各項競爭的重心,已然從以民族國家為界線的國家內部各式組織,擴大轉移至國家本身;換言之,因著全球化,國家成為競爭的主要行為體,而競爭的場域也延伸至整個世界空間。為了提升在世界中的競爭力,國家無不透過內部的組織改革與政策變遷,企圖提升政府整體的效能;然而,在此效應所引致的負面影響、首當其衝的,便是社會福利的政策-社會福利政策的擴大,對於國家的財政無異是一項沉重的負擔,自然有損於國家在全球化下的競爭力提升;但是,從另一方面析之,國家內部政黨競爭為求獲致最大多數民眾的支持,擴大社會福利的支出又成為其中最重要的相互競爭面向。國家即是在這種對內不斷擴大、對外則有必要削減社會福利政策的情況下,面臨著兩難的抉擇;而可以想見的,在全球化的衝擊下,國家的社會福利政策,勢必進行相應的變遷。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要 

 

「關係」的建立,是探討地方政治的社會學研究途徑對於地方派系擴展其地方勢力的核心解釋。然而,這樣的政治動員模式,從近十年來的相關選舉分析卻顯示出:地方派系對於選舉動員能力、乃至於在地方的政治影響力,皆呈現出逐步遞減的窘況。就筆者的觀察而言,此現象歸咎於「都會化」效應的影響-因著人口結構的重組,以及經濟主導權的喪失,地方派系在逐步喪失政治與經濟雙重主導權之下,其動員體系的實力自然將呈現衰退。而本文的撰文動機,即在探討都會化過程對於地方派系結構的衝擊,以及分析地方派系在面對此變化的相關因應之道,藉此評估地方派系在現今地方政治中的角色與地位。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要 

 

台灣是否需要經濟左派的勢力,學界自有不同的解讀,然經筆者碩士論文的研究顯示,台灣的確有其發展經濟左派政治勢力的必要性;鑑此,立基在此研究基礎上,筆者擬進一步從評估其發展的可能性著手,藉由與左傾化拉丁美洲國家的相互對照,以檢證左派發展主客觀環境的成熟與否。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要 

 

經過第七次的修憲過程,台灣自第七屆立委起,選舉制度將改為單一選區兩票並立制,並且將席次減半為 113 席;然而,從最近各政黨擬串聯再次就選制進行修憲的作為觀之,顯然地,原初通過的修憲案並非立委們深思熟慮的結果,而是迫於當時的民意壓力而來。換言之,現行的國會選制改革並非因應台灣實際政治局勢擬定,而僅僅是參照國外施行結果的臆測,認為其亦可適用於台灣的政局,卻並未從台灣現階段所遭遇政治僵局的角度,進行改革的考量,甚是可惜。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要 

 

「國家認同」(national identity)議題一直是困擾著台灣族群融合的重要因素之一,從2000年的政黨輪替過後,每每在選舉動員的議題上,總是圍繞著國家認同的差異進行對立。當認同議題流於口號化後,便形成今日泛藍與泛綠的零和對立景象。然而,究其實質內涵而言,台灣的國家認同問題,實際上卻涵蓋了「民族情感」以及「國族認同」兩大因素;在該雙重因素的縱橫下,衍生出「統一」、「維持現狀」、「新台灣人」、「獨立」四種認同趨向。在政府期欲追求「和解共生」的此刻,能否歸納出國家認同的共通面並凝聚之,將是現階段政治發展的關鍵課題。筆者即本著上述的初衷,著手進行本研究,而研究的主軸,則鎖定於羅爾斯(John Rawls)所提出「公共理性」(public reason)的論述上。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要 

 

政府、資方、勞方間的三邊關係,就社會穩定的角度而言,顯然是最為關鍵性的因素。隨著全球化浪潮下的世界工廠趨向,政府的角色、以及勞資議價的談判模式,無疑成為勞資關係緊弛的決定性面向。鑑此,筆者欲從兩種典型的議價模式-多元主義與統合主義-的分析切入,依循新制度論途徑的論述,端看國家行政與立法制度的選擇,對於議價模式的採用有何影響,並兼論台灣的適用性問題。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要 


「地方派系」一詞,可說是主宰台灣地方、乃致於中央政治運作的焦點所在,甚或在過去國民黨一黨獨大時期,探討「地方派系」的議題似乎就等同於分析國民黨的基層政治運作,兩者之間的相關性不言可喻。但是,隨著民進黨20002004年兩次贏得總統大選後,地方派系的角色與功能,不論就質、抑或是量方面,儼然皆隨著政治的大環境而有所變遷;鑑此,吾人欲研究的是:過往分析地方派系的諸多研究途徑,是否依然適用?抑或是地方派系的運作早已因著政黨競爭,而有了新的詮釋?本文研究的重心著重於台灣現今兩大政黨-國民黨與民進黨,以文獻分析為主、輔以實地訪談的資料,擬透過檢視各研究途徑的適用性,理出一可供比較、分析的地方派系發展模型。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要 

2004
年的總統大選落幕,開啟的並不是民主的新里程碑,取而代之的,是一幕幕社會對立的流血激情畫面,或說導致此窘境的原因在於319槍擊案未明,倒不如將原因歸咎於意識型態迥異的兩造間,長期對抗、壓抑的結果;顯然地,台灣數十年民主成果,已然遭到相當程度的反挫。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